楼兰古道
来源:网络 2009-06-18 15:40:16

出敦煌过玉门关、阳关,就走进了茫茫大漠戈壁。丝绸之路上,最难走的是楼兰古道,静静地躺在那个死寂的世界中。千年的烽燧、古怪的雅丹地貌、漫天的绝域风沙、还有时隐时现的罗布泊,不知当年的施行者经过了怎样艰辛的跋涉,竟沿途遗下那么多生命的印迹。
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认为,当那项横贯大陆的贸易开始时,匈奴封锁了沿天山东部更易通行的路线,于是中国人只好选择了一条更靠南的路线。为了使这片沙漠地区易于跨越,在楼兰东北方向分布着一些补给站,使得旅行者能够及时得到给养。只有当地的楼兰人才能够充当补给站的角色,他们同时也充任向导。不过,楼兰人明显地滥用了这一地位,并与匈奴一起抢劫过往商队。这类事件在汉朝史籍中已有记载,它们导致了汉朝采取极端手段对付楼兰人。
经过多年的努力,特别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,这条交通线路上开始“使者相望于道”。当时的楼兰城一年中接待的往来使团商队多的可达2000多人,少的也有五六百人。
繁华古道的消失
在1675年前(公元330年)的春天,大漠的东北风却来得异常猛烈,裹夹起砂粒,击打在用红柳枝和泥土混合筑成的楼兰城墙上,发出“噼啪”的撞击声。楼兰城外,在把守楼道的烽燧里,一名穿着厚厚棉衣的军官缩着脖子,刚刚把要塞里最后一点儿银两支付给贩运柴禾的楼兰商人。像平时一样,当天文书就把这件事记在木简上,并落款写上当时的年号——建兴十八年。
到了公元1901年,瑞典人斯文·赫定在挖掘楼兰遗址时,无意中发现了这片木简。在随后的研究中,木简上的纪年让学者们困惑不已:中国历史上根本没有“建兴十八年”这个年号,西晋“建兴”年号只延用了4年,即只到公元316年,而木简上的纪年却多出了14年。这究竟是为什么?
对于这一细节,学者们推测:在公元316年“建兴”年号废弃之前,由楼兰通往内地的丝绸之路——楼兰道被沙漠覆盖了。那些被隔绝在沙漠要塞里的可怜士兵,仍然沿用早已废弃的年号,并年复一年地盼望着接替他们的部队。
随后的岁月里,这条曾经把丝绸运到罗马又把佛教典籍传到中原的文明交流之路,北湮没在了漫漫黄沙下。从此,这条沟通东西的丝路南道从中国的史籍中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楼兰古道的疑惑
这条神秘的丝路古道当年承当着什么样的作用?从它上面往来经过的都是哪些人?谁来为这条交通线提供补给和保卫?它因何最终遭到废弃而被黄沙掩埋?多年来,这些疑问一直在困扰着学者们。
那是史诗般的伟大年代。西汉时期,雄心勃勃的汉武大帝不甘心西边匈奴的屡次骚扰,决心打通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动脉,遂几次遣兵出征,使匈奴遭受重创。不过后者仍然保有相当实力,以蒲类海(巴里坤)地区为大本营,牢固地控制着天山北麓和南麓东部地区。如此一来,通往西域最便于通行的伊吾(哈密)路通道形同虚设。这样,处于匈奴势力边缘、距离敦煌最近、又能沟通西域南北两道的楼兰地区便成为最后的无奈选择。
在地理学家眼里,楼兰所处的罗布洼地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,干燥、高温、少雨、多风沙。春季风沙肆虐,夏季酷热难当,给交通造成极大的困难。在罗布泊地区附近还有大片以白龙堆为代表的盐壳、以龙城为代表的雅丹等特殊地貌,自然环境极为恶劣,交通极其不便。
但是,潜心研究西域历史的中国社科院学者巫新华认为,穿越罗布泊的线路也有不少便利之处。从自然环境看,罗布泊洼地与三陇沙之间是着名的阿奇克谷地,谷地东西长约150公里,南北宽20~30公里。谷地之东,越三陇沙低丘进入疏勒河谷便可抵达敦煌;谷地之西,西北沿孔雀河直通西域腹地,西南则通往塔克拉玛干南部最东端的绿洲若羌。这是一条连接内地与西域最边界的天然通道。再者,阿奇克谷地南北两面山麓的地下潜流渗入谷地,地下水位较高,有些地方有泉水出露,存在一定的水草条件,便于利用。过了罗布泊北岸以后,又有楼兰地区作为中继站。楼兰地区是塔里木盆地东端的十字路口,由此向北、西、南可以通向西域全境。从历史背景看,楼兰国弱,西汉容易控制。另外,这里水源充足,便于屯垦戍守,保护交通线,故楼兰道具备成为主要交通干线的条件。
相关文章
- 小学1-6年级作文素材大全
- 全国小学升初中语数英三科试题汇总
- 小学1-6年级万博体育app
- 小学1-6年级奥数类型例题讲解整理汇总
- 小学1-6年级奥数练习题整理汇总
- 小学1-6年级奥数知识点汇总
- 小学1-6年级语数英教案汇总
- 小学语数英试题资料大全
- 小学1-6年级语数英期末试题整理汇总
- 小学1-6年级语数英期中试题整理汇总
- 小学1-6年语数英单元试题整理汇总